站内搜索
详细信息
您现在所在位置: >> 信息正文
朱蕴山故居小考
2014/10/22 作者:管理员 浏览:6503 次

民革六安市委会 赵丰才

朱蕴山故居回忆复原图


      朱蕴山故居坐落于安徽省六安市东河口镇嵩嶚崖村。嵩嶚崖位于大别山(六安)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区,在距今约1.5—1.7亿年前侏罗纪中期,盆地外围风化剥蚀的大量碎屑物质,通过沉积形成了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和砂砾岩等,约6500成年前,岩层随着地壳上升过程中遭受风化剥蚀、流水浸蚀的外力共同作用,形成了特有岩洞、单面山等丹霞地貌景观。嵩嶚崖距六安市区50公里,据《史记•武帝本纪》等史载:汉武帝刘彻平定淮南、衡山之乱后,为安抚淮南等域,并树皇威,于公元前106年,亲临潜地(即今霍山域)巡狩,并游南岳山,策封此山为“副南岳。”还两次登临复览山,又手指一山赞其峻美。“复览山”,“指封山”由此得名。最后游历嵩嶚崖,封嵩嶚崖为“江淮第一崖”,现为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个景点。有咏嵩嶚崖曰:登崖远眺,览千山耸翠,万壑排达,郁郁葱葱;遥想亘古,听一寺禅音,两声暮鼓,绕绕萦萦。古树森森,松涛滚滚。春来草长莺飞,芝兰复郁;杜鹃流丹,花气袭人;夏来飞泉流瀑,荷花映碧,鹰翔夕照,蛙鸣如奏;秋来江枫如染,丹桂飘香,几声暮鼓,一缕炊烟,夏显嵩嶚之空寂与清幽;冬来白雪皑皑,冰封大地,真乃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,嵩嶚崖又俨然成了一个白雪王国。
      嵩嶚崖是朱蕴山之父朱紘(朱明升)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归隐之处,后因合肥名士朱景昭(朱默存)入山访问,于1866年前后赠予朱紘本族朱明传老宅(俗称朱家后院),同年还赠有40担良田,朱紘始移居朱家后院。朱家后院位于嵩嶚崖东南、汤家冲冲堖,是个坐北朝南的四合院,宅屋由前三、后三、东西各两间计10间房屋,中间是一个天井,宅后为崇山环绕,翠竹掩映,宅前有半亩池塘荷莲,幽静清新。③朱蕴山就出生于此。关于后院之景,朱蕴山早年有诗《幽居四首》④曰:


(一)
宅后三弓地,门前半亩塘。
新栽白垂柳,旧种绿条桑。
径僻人踪少,云深午梦凉。
偶然成独坐,夏日却方长。
(二)
暴雨时一歇,斜阳红半林。
黄莺藏叶底,白犬卧墙阴。
以此得佳趣,因之静客心。
四围苍翠合,凉意比秋深。
(三)
白眼科头客,行吟倒卧松。
石高权当枕,日哺不闻钟。


      从诗中不难读出其宅坐落于绿树悠篁之中,一幅白云蓝天,屋宇清静,松涛鸟语,庭园幽轻,池澈莲娇,柳丝鱼跃的山区小院,春光、秋色、恬静、优美。
      由于朱蕴山参加辛亥革命后,其家人也陆续投身革命浪潮中,离故里渐行渐远,到共和国成立时已全部散落外地。因无人管护,曾经一度将朱蕴山读书的住房和书院即朱家前院“积德堂”改为农村一小学教学点,后弃之,加之年久失修,往日的朱家后院现已不存,只剩两对门枕,一扇后窗的檐墙。


 
朱蕴山故居现存的最后一扇窗


 
朱蕴山故居仅存的门坎石鼓

 

 

 
 

版权所有: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六安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:金蜘蛛网络

联系电话:0564-3933668 邮 箱:lamg3378#126.com(发送邮件时请将"#"改为"@") 皖ICP备1802119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