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
详细信息
您现在所在位置: >> 信息正文
传承前辈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
2024/7/31 作者:管理员 浏览:1417 次

——读《朱蕴山传》

民革安徽省委会机关干部  王有为

19世纪末20世纪初,中国内忧外患,苦难深重。无数仁人志士都在苦苦寻觅和探索救国救民之路,民革前辈朱蕴山就是其中之一。《朱蕴山传》这本书中,记录了他在那段时期的历史选择与时代担当。

思想是行动的指南。在斗争中,朱蕴山认识到,中国要想转弱为强,“局部改良,搔不着痒处。于国无补,于民无益。要振兴中华,必须推广教育,培养革命人才,就必须提倡科学与民主,提高国民觉悟,积蓄力量,根除帝制,要提高国民觉悟,必须首先从青年教育入手。”

1918年,朱蕴山、杜月峰等一批仁人志士,在六安筹办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。学校开学后,便成为开展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,其学生普遍接受了进步思想。“五四”运动后,朱蕴山将《共产党宣言》《新青年》等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带入校园,在学生中广为传播,“三甲农校”迅速成为六安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。在这种情况下,朱蕴山等人又在“三甲农校”组建了“中国革命小组”。这是已知的在皖西最早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活动的组织。

在新文化的学习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,“三甲农校”学生逐步觉醒,涌现出一批优秀分子,其中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了皖西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。

事实证明,朱蕴山在六安兴办教育,通过思想启蒙、文化教育,以提高青年觉悟,为革命积蓄力量的做法是正确的。他传播马克思主义、紧跟中国共产党走的信念是坚定的。

精神需要传承,事业需要庚续。作为一名民革宣传干部,在今后的工作中,我立足本职工作,讲好民革故事和多党合作故事,宣传朱蕴山等民革前辈的事迹,让更多的党员深刻认识到民革前辈的历史选择,弘扬、传承民革前辈的高尚情操和宝贵精神,赓续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光荣传统,在新征程中不断汲取奋进力量。

 
 

版权所有: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六安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:金蜘蛛网络

联系电话:0564-3933668 邮 箱:lamg3378#126.com(发送邮件时请将"#"改为"@") 皖ICP备18021197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