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 |
我的家乡在淠河以东的金安区马头镇,听爸爸说,以前在水运时代,我的家乡很是繁华,当时被称为“码头集”,我们家也是当时的大户人家,老辈人每每提及我家祖上至今仍是津津乐道。
可惜,随着陆运交通的兴起,河道萧条,家乡也日渐落没了。记得七十年代,我们小的时候,家乡很穷很穷。村镇上到处是烂土墙、破瓦房,屋子里黑暗、潮湿,窗户很小。农村很多房子都是土墙,麦秸稻草顶,就是集镇上也才能见到古旧的砖墙瓦顶。屋里的地面全是泥土地,时间长了就被人们用笤帚扫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土坑。下雨天,院子里、村道里全是泥泞的烂泥巴,一脚踏下去,鞋子就陷在里面很难拔出来了.....人们做饭烧不起煤,一年四季,大部分时间烧的都是稻草、玉米秆、烂树叶树枝。吃水的井有好几十丈深,打水用的粗麻绳盘起来有一大堆,力气小的人,两个人也抬不动。遇到天旱,井里就打不上水来,人们只好到很远的水塘里去挑水。
我的家里有几亩水浇地,一遇到干旱,河道里也缺水,母亲就担心得吃不下饭,因为那是我们全家的口粮啊。依然记得,那时的父母有忙不完的农活,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未归,伴随着来去匆匆的脚步。傍晚,我们赶着鸭、鹅在田埂上吃草,几个小伙伴在田野里玩耍,或者在夏日的池塘里戏水.....
那时候虽然穷,却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。 因为没有幼儿园,还要帮父母干些家务,我们幼时的童年都很漫长,周围的小伙伴很多十岁左右才去念书。虽然学费不多,但是在那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,能背着书包上学,已经是一件很体面而又值得高兴的事了。小时候的我们,最盼望的就是过年,因为有新衣服穿,而且有肉吃,去走亲戚,还可以吃到糖果,点响捡拾来的鞭炮.....
父母对我们兄妹几个读书很重视,经常向我们描绘长大考上大学,去大城市工作的美好,于是我也就刻苦学习,向往着家乡以外的城市。因为那时交通不便,周围人家有自行车的都寥寥无几,记得集镇上某天来了一辆绿色的吉普车,那已经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,惹得小伙伴们纷纷跑去围观,而且谈论几天。
后来,我考上了大学,去了大城市读书,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城乡差别之大,
我的家乡就是一只丑小鸭啊,什么时候,才能变成一只白天鹅?!古语云:儿不嫌母丑,远方的游子啊,永远都不会嫌弃家乡的贫困,但是,内心是多么渴望家乡早日摆脱贫穷,走向富裕,希望家乡早日旧貌换新颜,让我的父辈们能早点过上好日子!
工作以后,父母不愿来城市,说人生地不熟的着急。因为工作忙,我每年回家乡也少。但是每次回去,我都能感受到家乡在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,不仅仅是家乡外貌上的变化,感受更多的是人们精神风貌上的巨大变化。
现在的家乡,随着村村通及美好乡村建设,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原来的破草房、土瓦房早已变成了一座座的二层小楼,墙是用红砖砌成的,屋里屋外和村上的道路全部用水泥硬化了,内屋地面还铺上了光洁整齐的大地砖。人们的住房都很宽敞,有大客厅、厨房、卫生间,大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间。烧水煮饭基本用上燃气,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,再也不用那黄泥水做饭、洗脸了。镇子周围星罗棋布,到处是果园、鱼塘和大棚蔬菜,附近的沙场关停了,淠水清澈了。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小轿车,盛夏时节忙完农活后,也像城里人一样躺在空调房间津津有味地看着有线电视,人们再也不用赶十几里夜路去镇上看电影,再也不用深更半夜跑到别人家去看电视了,真是天壤之别啊!
乡亲们现在吃饭开始讲究质量和养生了,说天天大鱼大肉也不行,要多吃些蔬菜水果,吃些粗粮。我的父辈们,出门抬腿就能坐上乡镇公交车,而且是免费的,另外,他们还能享受老年补助,生活真是芝麻开花——节节高啊。
最近,和父亲电话闲聊时,我提出很想去看看我家以前的农田,父亲说,因为年龄大了,早不缺吃喝,农田早已给种粮大户了,每亩地都有补助。周末,我开车回了趟老家,站在我家的农田旁,周围都修了宽阔的水泥道和宽广的水沟渠,秧苗翻滚,绿意盎然,我发现那片农田现在用农场命名更为贴切。广阔的土地上,几个种粮大户正在用无人机在给秧苗喷洒农药.....那一刻,我被震撼了,目光随着那无人机的高低起飞,思绪也在翻涌起伏....
今年,是建党100周年,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。我的乡亲们为什么现在愁云不见,意气风发;我们的百姓为什么能安居乐业,蒸蒸日上;我们的国家为什么能日新月异,安定团结.....因为,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,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。踏实,奉献,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。14亿多人脱贫致富,奔向小康,第一个控制住新冠疫情并保持经济高速发展,放眼世界,又有哪个政党,哪个国家可以做得到!
家乡的巨变,现在已经是一片希望的田野,家乡发生的这些变化,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。在党的100周岁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,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,在我的内心深处,充满着对她的热爱,对她的感恩。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,我将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。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,在党的领导下向着明天起航,再创辉煌。
民革六安市直三支部 金俊红
2021.6.22
|
|
|
|
|
版权所有: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六安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:金蜘蛛网络
联系电话:0564-3933668 邮 箱:lamg3378#126.com(发送邮件时请将"#"改为"@") 皖ICP备18021197号-1